河北梅奥心血管病医院

病因症状

脑梗、脑出血(脑溢血)的核心区别:症状、病因、急救一文分清

发布日期:2025.11.21
浏览次数

很多人容易混淆脑梗、脑出血和脑溢血,其实脑溢血是脑出血的俗称,三者本质是两类不同的急性脑血管疾病 —— 脑梗是 “脑部血管堵了”(缺血性),脑出血(脑溢血)是 “脑部血管破了”(出血性),核心差异体现在病因、症状、急救和治疗上。

一、核心区别对照表(一看就懂)


 对比维度        脑梗(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脑溢血,出血性脑卒中)
 本质脑部血管堵塞,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脑部血管破裂,血液压迫脑组织导致损伤
通俗比喻水管被水垢 / 血栓堵了,水流不过去水管老化 / 压力大破裂,水漫到周围地面
占比约占所有脑卒中的 80%,更常见约占 20%,发病率低于脑梗但凶险性高
核心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堵塞)、血栓栓塞(如房颤血栓脱落)、血管狭窄高血压(最主要)、脑动脉瘤破裂、血管畸形、外伤
发病诱因多在安静状态下发作(如睡眠、久坐)多在情绪激动 / 用力时发作(如吵架、排便、饮酒)
起病速度渐进式,症状数分钟至数小时达高峰爆发式,症状几秒至几分钟内剧烈加重
典型症状一侧肢体无力 / 麻木、口角歪斜、说话含糊,头痛少见剧烈头痛、呕吐(喷射性)、肢体瘫痪、意识模糊快,可快速昏迷
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房颤、吸烟者高血压(未控制)、肥胖、酗酒、动脉瘤患者
急救关键4.5 小时黄金时间窗,尽快溶栓 / 取栓避免移动,控制血压,快速降颅压
核心治疗抗血小板(阿司匹林)、溶栓 / 取栓、通血管止血、降颅压(甘露醇)、手术清除血肿
预防重点防血栓(控糖脂、抗血小板)控血压(核心)、避免情绪激动 / 用力

二、关键差异详细解析(帮你精准区分)

1. 病因:“堵” vs “破”,根源完全不同

脑梗:核心是 “血管不通”。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让血管内壁长 “斑块”(类似水管水垢),斑块越久越大,最终堵死脑部血管;或身体其他部位的血栓(如腿部、心脏)脱落,随血液流到脑部堵血管。

脑出血(脑溢血):核心是 “血管破裂”。长期高血压让脑部小血管壁变脆、变薄,一旦情绪激动(血压骤升)或用力(腹压增高),脆弱的血管就会破裂,血液流到脑组织里,压迫神经导致损伤。

2. 症状:从 “发作场景” 和 “疼痛信号” 快速判断

两者都可能出现 “肢体无力、口角歪斜”,但核心差异在起病速度和头痛呕吐:

若在「安静时」(如早上起床、久坐看电视)突然出现手脚麻木、说话不清,且症状慢慢加重,无明显头痛 —— 更可能是脑梗;

若在「吵架、喝酒、用力排便」后,瞬间出现剧烈头痛、呕吐(像 “喷出来” 一样),接着肢体瘫痪、意识模糊 —— 大概率是脑出血(脑溢血) ,需立即急救!

补充:脑出血的头痛是 “炸裂样”,是因为血液直接刺激脑组织和脑膜,颅内压力快速升高,这是脑梗极少出现的典型信号。

3. 急救:两者都要 “快打 120”,但这些细节不能错

共性急救原则:

无论哪种,只要出现 “肢体无力、口角歪斜、说话不清、剧烈头痛”,立即拨打 120,告知 “疑似脑卒中”,转运至有「卒中中心」的医院(需通过 CT 区分类型)。

差异急救要点:

脑梗急救:不要按摩肢体(可能导致血栓脱落,加重堵塞);不要喂水喂药(避免呛咳);让患者平躺,头部稍垫高,保持呼吸通畅。

脑出血(脑溢血)急救:绝对避免移动患者(尤其不要摇晃头部),移动会加重出血;让患者侧卧(防止呕吐物窒息),解开衣领,保持安静;不要自行喂降压药(需医生评估后用药)。

4. 治疗:“通血管” vs “止出血”,方向相反

脑梗:治疗核心是 “尽快打通堵塞的血管”。发病 4.5 小时内可做静脉溶栓(溶解血栓),大血管堵塞可做机械取栓;长期需吃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预防血栓复发。

脑出血(脑溢血):治疗核心是 “止血 + 降颅压”。用药物止血、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力,避免压迫脑干);若出血量多,需手术清除血肿,避免脑组织进一步损伤。

三、重要提醒(关乎生命安全)

不要自行判断用药:脑梗需 “通血管”,脑出血需 “止血”,用药方向相反,误服会致命!必须通过医院 CT 检查(10 分钟出结果)明确类型,再治疗。

预防各有侧重:

防脑梗:重点控血压、血糖、血脂,戒烟限酒,高危人群遵医嘱吃抗血小板药;

防脑出血:核心是把血压控制在 130/80mmHg 以下,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不熬夜、不酗酒,便秘时别过度用力。

两者都可能致残:脑梗致残率高(约 70%),脑出血死亡率更高(急性期死亡率约 30%-40%),早识别、早急救是降低伤害的关键。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疑似症状,别犹豫立即打 120;若自身是高危人群(高血压、糖尿病、房颤等),定期体检(查血压、血脂、颈动脉超声、头颅 CT),能有效预防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