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定义:因脑部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血管内壁斑块破裂后,血小板、凝血因子聚集形成 “血栓”,逐渐堵塞血管,导致血管供血区域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引发神经功能障碍。
通俗比喻:水管内壁长了 “水垢”(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水垢破裂后,水中的 “杂质”(血小板、凝血因子)在破损处聚集,慢慢形成 “塞子”(血栓),最终把水管完全堵死,水流(血液)无法通过,下游 “区域”(脑组织)缺水坏死。
关键特点:血栓是在脑部血管 “原地形成” 的,不是从其他部位脱落过来的(这是和 “脑栓塞” 的核心区别)。
基础病变:动脉粥样硬化(核心中的核心)—— 长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导致血管内壁受损,脂质沉积形成 “斑块”,斑块让血管变窄、内壁变粗糙,为血栓形成提供 “温床”。
血栓形成诱因:
血液黏稠度升高(如脱水、高脂饮食、吸烟导致血液中血小板聚集性增强);
血流速度减慢(如长期久坐、睡眠时、心力衰竭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血管内皮损伤(如斑块破裂、炎症、吸烟、酗酒直接刺激血管壁)。
年龄≥55 岁(中老年人高发,随年龄增长风险翻倍);
基础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三高” 是核心危险因素);
不良生活习惯:长期吸烟、酗酒、久坐不动、肥胖、熬夜;
其他:房颤(虽易引发脑栓塞,但也会增加脑血栓风险)、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有脑梗 / 脑血栓家族史者。
脑血栓起病相对缓慢(比脑出血、脑栓塞温和),症状多在安静状态下(如睡眠、久坐、清晨起床时)出现,数小时至 1-2 天内逐渐加重,核心症状和脑梗一致,可通过 “FAST 原则” 快速识别:
F(面部):一侧面部麻木、口角歪斜(笑时嘴巴歪向健侧);
A(肢体):一侧上肢或下肢无力、麻木(如抬不起手臂、走路拖曳、站立不稳,单侧受累为主);
S(语言):说话含糊不清、听不懂他人说话,或完全失语(运动性失语 / 感觉性失语);
T(其他伴随症状):头晕、头痛(多为轻微胀痛,远不如脑出血剧烈)、视物模糊(单眼或双眼)、吞咽困难、记忆力下降。
⚠️ 提醒:若出现以上任何症状,即使轻微,也需立即拨打 120—— 脑血栓的黄金治疗时间窗是发病后 4.5 小时内,越早溶栓 / 取栓,脑损伤越小。
治疗目标:尽快打通堵塞血管、恢复脑部供血、保护剩余脑组织、预防复发。
静脉溶栓治疗:符合条件者(发病 4.5 小时内、无禁忌证),注射溶栓药物(如阿替普酶、尿激酶),溶解新形成的血栓,开通血管(越早用药,效果越好);
机械取栓治疗:若血栓堵塞大血管(如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可通过微创手术(导管介入)将血栓取出或击碎,适用于发病 6-8 小时内的患者;
基础支持治疗:控制血压(避免血压过高或过低,一般维持在 130-160/80-100mmHg)、改善脑循环(如丁苯酞)、保护脑细胞(如依达拉奉)、预防感染和脑水肿。
药物治疗: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预防新血栓形成)+ 他汀类药物(如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稳定斑块、缩小斑块);同时严格控制基础病(降压、降糖、降脂);
康复治疗:如之前提到的肢体康复(被动 / 主动训练、步态训练)、语言康复、认知康复,帮助恢复功能(详见 “脑梗康复锻炼” 内容);
生活方式调整:戒烟戒酒、低盐低脂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避免熬夜。
药物预防:高危人群遵医嘱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 + 他汀类药物(不可自行停药);
控制基础病:血压<130/80mmHg,血糖(空腹 4.4-7.0mmol/L),低密度脂蛋白<1.8mmol/L;
定期复查:每 3-6 个月查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每年查颈动脉超声(评估斑块大小和血管狭窄程度)。
1.不要自行判断用药:脑血栓需 “通血管、抗血小板”,脑出血需 “止血、降颅压”,用药方向相反,误服会致命,必须通过医院 CT/MRI 明确诊断;
2.预防比治疗更重要:“三高” 人群、中老年人、吸烟者,只要做好 “控血压、控血糖、控血脂、戒烟限酒、规律运动”,就能降低 80% 的脑血栓风险;
3.康复不可少:脑血栓后约 70% 患者会遗留肢体、语言功能障碍,发病后 48 小时即可启动康复锻炼,越早康复,恢复效果越好。
如果身边有人在安静状态下突然出现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症状,务必立即拨打 120,转运至有 “卒中中心” 的医院 —— 时间就是大脑,每延误 1 分钟,就有 190 万个脑细胞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