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梅奥心血管病医院

治疗方法

脑梗后遗症如何进行康复训练?

发布日期:2025.11.21
浏览次数

脑梗(缺血性脑卒中)后的康复锻炼是恢复肢体功能语言能力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核心手段,需遵循 “个体化、循序渐进、安全第一” 原则,结合患者梗死部位、肢体受累情况、恢复阶段制定方案。以下是分阶段、分功能的详细康复锻炼方法,建议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指导下进行:

一、康复锻炼的核心原则

1. 时机:尽早启动  

   只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血压、心率、呼吸正常)、无严重并发症(如脑出血、感染),发病后48小时即可开始被动康复;病情稳定1-2周后,逐步过渡到主动锻炼。

2. 目标:先保命再功能  

   初期以预防压疮、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为主;中期恢复肢体力量、平衡能力;后期回归家庭和社会(如独立行走、穿衣、进食)。

3. 禁忌:避免危险动作  

   血压控制不佳(收缩压>160mmHg)、严重骨质疏松、关节脱位急性期、合并严重心肝肾疾病时,需暂停高强度锻炼,优先控制基础病。

二、分阶段康复锻炼方法

第一阶段:卧床期(发病后1-4周,肢体无力、无法自主活动)

核心:被动训练+体位管理,预防并发症,为主动运动打基础。

1. 关节被动活动(家属/治疗师操作)  

   - 目的:维持关节活动度,防止肌肉挛缩(如手指僵硬、腿伸不直)。

   - 部位:重点锻炼偏瘫侧肢体(上肢:肩、肘、腕、手指;下肢:髋、膝、踝)。

   - 方法:每个关节按“屈伸、旋转”方向活动,动作缓慢柔和,每个动作保持5-10秒,每侧肢体每次10-15分钟,每天2-3次。  

     例:肩关节被动外展(手臂从身体侧方慢慢举到与肩同高)、髋关节被动屈伸(屈膝抬臀,避免髋关节内收内旋)、踝关节被动背伸(勾脚,避免足下垂)。

2. 良肢位摆放(日常体位)  

   - 仰卧位:偏瘫侧手臂垫枕头,保持肩关节外展30°、肘伸直、腕背伸;偏瘫侧腿垫枕头,保持髋关节伸直、膝微屈、踝背伸(可穿足托预防足下垂)。

   - 健侧卧位:偏瘫侧在上,手臂自然前伸,腿垫枕头分开(避免压迫偏瘫侧肢体)。

   - 患侧卧位:偏瘫侧在下,手臂前伸,腿微屈,健侧腿跨过患侧腿(促进患侧肢体受压刺激,预防关节挛缩)。

3. 呼吸与排痰训练  

   - 目的:预防肺部感染(脑梗患者长期卧床易坠积性肺炎)。

   - 方法:腹式呼吸(吸气时鼓肚子,呼气时收肚子,每次5-10分钟);家属轻拍患者背部(从下往上、从外往内),帮助排痰。

4. 肌肉被动按摩  

   用手掌或指腹按摩偏瘫侧肌肉(从近端到远端,如大腿根部→小腿→足部),每次10分钟,每天2次,促进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第二阶段:离床期(发病后4-12周,肢体有轻微主动活动能力)

核心:主动训练+平衡训练,逐步摆脱卧床,恢复自主活动能力。

1. 肢体主动训练  

   - 上肢主动运动:  

     - 抬手训练:患者用健侧手辅助偏瘫侧手,慢慢举过头顶,保持5秒后放下,每次10-15次,每天2-3组(增强肩部力量)。

     - 抓握训练:手握握力球(或毛巾卷),缓慢抓握→放松,每次10次,每天3组(恢复手指功能,为穿衣、吃饭打基础)。

     - 肘屈伸训练:坐在床边,偏瘫侧手臂自然下垂,缓慢屈肘(手肘贴胸口)→伸肘,每次10次,每天2组。

   - 下肢主动运动:  

     - 直腿抬高:仰卧位,偏瘫侧腿伸直,缓慢抬高30°(离床面),保持5秒后放下,每次10-15次,每天2组(增强大腿前侧肌肉力量,预防走路打软腿)。

     - 踝泵运动:坐姿或仰卧位,偏瘫侧脚勾脚(背伸)→绷脚(跖屈),每次10次,每天3组(促进下肢血液循环,预防深静脉血栓)。

2. 平衡训练(从坐立到站立)  

   - 坐立平衡:先在床边坐直(背部不靠墙),双手放在大腿上,保持1-2分钟,逐步延长时间;再练习左右转头、伸手够前方物品(增强核心稳定性)。

   - 站立平衡:在有人监护下,双手扶床沿或拐杖,缓慢站起(健侧腿先用力),保持站立10-30秒,逐步延长时间;再练习睁眼/闭眼站立、左右轻微晃动(提升平衡能力,为走路做准备)。

3. 转移训练(床→轮椅/椅子)  

   - 方法:患者坐在床边,健侧腿先着地,身体向健侧倾斜,用健侧手撑床,缓慢站起后,转身坐入轮椅(轮椅靠在健侧)。

   - 注意:避免偏瘫侧肢体受力过大,有人在旁保护,防止摔倒。

第三阶段:恢复期(发病后3-6个月,肢体功能快速恢复)

核心:功能强化训练+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回归独立生活。

1. 步态训练(走路能力恢复)  

   - 基础:先在平地练习扶拐行走(拐杖靠健侧,与患侧脚同步向前),逐步过渡到无拐行走。

   - 重点:纠正异常步态(如偏瘫侧腿拖曳、画圈步态),练习“足跟先着地→足掌着地”的正常步幅。

   - 进阶:上下楼梯(先练扶手楼梯,健侧腿先上、患侧腿先下,一步一个台阶)、跨越障碍(地面放书本,缓慢跨过)。

   - 强度:每次15-30分钟,每天1-2次,以不引起疲劳和疼痛为宜。

2. 上肢功能精细训练  

   - 目的:恢复穿衣、吃饭、写字等能力。

   - 方法:  

     - 日常动作模拟:用偏瘫侧手扣纽扣、拉拉链、拿筷子夹菜、端杯子喝水(初期可借助辅助工具,如宽柄杯子、魔术贴纽扣)。

     - 精细动作:穿珠子、捡豆子(用手指捏起小豆子放入碗中)、翻书(从单手翻到双手配合)。

   - 强度:每次10-15分钟,每天2-3组,逐步提升难度(如从大珠子到小珠子)。

3. 认知与语言康复(若合并认知障碍/失语)  

   - 认知训练:看图片识物、数字排序、简单计算(如10以内加减法)、记忆训练(记电话号码、日常琐事)。

   - 语言训练:若为运动性失语(能听不能说),练习发音(a、o、e)、简单词语(爸爸、妈妈)、短句(我要喝水);若为感觉性失语(能说听不懂),多听简单指令(坐下、举手),逐步理解。

4. 全身协调训练  

   - 太极、八段锦(简化版):动作缓慢,注重呼吸与肢体配合,增强平衡能力和肢体协调性。

   - 靠墙静蹲:背部靠墙,双脚与肩同宽,缓慢屈膝(膝盖不超过脚尖),保持10-20秒,每次10次,每天2组(增强下肢力量和核心稳定性)。

第四阶段: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后,功能稳定)

核心:维持功能+预防复发,避免肌肉萎缩和功能退化。

1. 日常活动强化  

   完全独立完成穿衣、洗漱、进食、如厕等;尝试做家务(如擦桌子、叠衣服)、短途步行(每天30-60分钟)、上下楼梯(无扶手)。

2. 抗阻训练(轻负荷)  

   用弹力带或小哑铃进行肌力强化(如偏瘫侧手臂拉弹力带、腿绑弹力带屈伸),每次10-15次,每天1组(避免过度劳累)。

3. 预防并发症复发  

   - 足下垂:坚持穿足托(尤其夜间),每天做踝背伸训练。

   - 肩痛(偏瘫侧肩痛常见):避免提重物,坚持肩关节被动活动,疼痛明显时可热敷后再锻炼。

4. 全身运动  

   散步、慢跑(需有人陪同)、游泳(水温适宜,避免受凉),每周3-5次,每次30分钟,改善心肺功能,促进血液循环。

三、关键注意事项

1. 监测身体信号  

   锻炼时若出现头晕、心慌、胸闷、肢体疼痛加剧,立即停止休息;血压>160/100mmHg时,暂停高强度训练,优先控压。

2. 避免错误动作  

   - 不强行牵拉偏瘫侧肢体(如硬掰手指、猛抬手臂),易导致关节损伤。

   - 走路时不低头看脚,保持抬头挺胸,避免画圈步态加重。

3. 家属配合  

   初期协助被动训练和安全防护,后期鼓励患者独立完成动作,避免过度依赖(但需防止摔倒)。

4. 结合其他康复手段  

   康复锻炼需配合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调脂药,预防脑梗复发)、营养支持(高蛋白、高纤维饮食,预防便秘)、心理疏导(避免焦虑、抑郁影响康复)。

5. 定期复查  

   每3-6个月复查一次,根据恢复情况调整康复方案(如增加难度或调整重点)。

脑梗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多数患者在发病后3-6个月内恢复最快,1年后仍有改善空间。坚持科学的康复锻炼,配合专业指导,能显著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残疾率。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到正规医院的康复科进行系统康复(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效果更有保障。